一、背景介紹
作為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首批試點單位之一,清華美院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承辦了兩期非遺研修班,啟動了兩期非遺研習項目。
研修班集中授課時段
第一期20人 2015年10月11日—2015年11月20日
第二期21人 2015年12月13日—2016年1月8日
非遺進清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試點成果匯報展暨學術論壇
時間:2016年3月27日-4月3日
地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
二、項目特色
1、非遺司指導,院領導重視,教務處、培訓中心、實驗教學中心、科研辦等各職能部門支持;
2、藝術史論系負責學術策劃和課程體系規劃,培訓中心提供立項和后勤保障,調動全院11個系的優質師資。
(1)學術引領
立足清華大學平臺,探尋中央工藝文脈,做好每一次課的學術策劃,激發教師的學術認同感和學員的學習熱情;
開展非遺展演、非遺論壇、傳承人上講臺等一系列“非遺進清華”學術活動,及時宣傳報道,促進交流推廣;
學習非遺保護知識,了解行業現狀,參與非遺司組織的交流活動,及時總結經驗,避免偏差。
(2)全院支持強大的師資團隊:
史論導師,來自藝術史論系的尚剛,李硯祖等
造型導師,來自基礎教研室,雕塑系,繪畫系的邱松、鄭藝、陳輝等
設計導師,來自工藝美術系,陶瓷系,染服系,視傳系,信息系,環藝系,工業設計系的林樂成、白明、肖文陵、趙健、吳冠英、蘇丹、馬賽等
一流的軟硬件設施:實驗教學中心、圖書館、藏品陳列館
第一期研修班開班式2015年10月12日
從籌備、開班到結業,非遺司領導多次來現場指導
第二期研修班開班式 2015年12月13日
副院長、培訓中心主任、實驗中心主任、史論系項目負責人
結業式師生合影 2016年3月27日
非遺司領導、院領導、系室主任、任課教師代表、結業創作導師代表與兩期研修班學員合影
三、學術理念
1、以傳統文化為本位:重新認識傳統的價值,重建傳統工藝的精神文化母體。
2、以傳承人群為主體:尊重傳承人,尊敬傳統工藝,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四、教學目標
1、提升綜合素養:立足當代,放眼世界,面向未來
2、提高傳承水平:了解歷史,發掘特色,增強自信
3、增強研發能力:專業幫扶,碰撞思想,自主研發
五、課程體系
集中學習4-6周,分為5個教學模塊。1-2周以講座、講授為主,開拓視野,拓寬思路,提升傳承能力、學習能力;3-4周或3-6周分為4組,在結業創作導師組指導下,進入各專業實驗室,進行創作交流,同時在校內外展開考察、交流和學術研討活動。
針對不同工藝門類,開設不同的課程,聘請不同的結業創作指導教師。
試點期間課程模塊
1、造型訓練【基礎教學·第1至第2周】: (1)圖案·構成(2)工筆花鳥·寫意水墨
2、人文視野【史論教學·第1至第2周】: (1)工藝美術史(2)非遺調研與分析
3、創意思維【案例教學·第1至第2周】: (1)創作、設計經驗分享(2)文創、運營案例研究
4、創作實踐【實踐教學·第3至第4周或第6周】:(1)實驗室課程(2)結業創作方案設計
5、交流研討【實踐教學·第3至第4周或第6周】:(1)參觀考察(2)非遺論壇(3)非遺展演(4)傳承人進課堂
從傳統工藝的根脈上汲取造型營養:
張仃:首都國際機場壁畫1979/大公雞1960
人文視野:
張夫也:歐洲工藝美術史中的巴洛克與羅可可
創意思維:
吳冠英/張寶華 以圖案為基礎的現代設計
實驗室探究課:
清華大學的跨學科、國際化平臺:
英國銀器講座
韓美林藝術館參觀交流
4+4導師組/結業創作方案答辯
學術論壇 主持人邀請馬司長致開幕辭 / 2016.3.28-3.29
論壇1. 非遺觸網——傳統文化如何融入互聯網時代
學術主持:陳岸瑛/清華美院藝術史論系主任、副教授
特邀嘉賓:馬盛德/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非遺保護專家
論壇2. 工藝振興——工匠精神如何助推產業升級
學術主持:賈京生/清華美院染服系教授、博導
六、培訓對象
依托高等藝術院校、綜合性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業教學資源,對具有較高技藝水平的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或資深從業者進行研修指導。
七、聯系方式
聯系人:李凡 老師 電話: 010-62797585
項目咨詢:010-62788599
證書咨詢:010-62794178
版權所有?清華大學終身教育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 郵編:100084 電話查號臺:010-62793001備案號:京ICP備15006448號-1